SMILE RADIO 石川廣播文學

生活小品

26 ‧ Feb
415

台灣的寶貝

自鄭成功開墾台灣以來,糖便是台灣重要的產業,不但是早期台灣的經濟命脈,也是台灣進步與繁華的強心劑;到清末糖大量的出口,與茶、樟腦並稱是“台灣三寶”。

製糖的原料是甘蔗,早在先民時代,台灣就有種植甘蔗的記錄,荷蘭人佔領台灣期間,每年甚至有七、八萬擔蔗糖輸出的記錄。鄭成功統治台灣之後,實施駐軍屯田政策,更加從福建引入大量的甘蔗苗,積極推廣製糖的事業,到鄭克塽的時代,嘉南平原已經有很多的甘蔗園。   

滿清統治台灣之後,種植甘蔗的面積已經擴展到濁水溪,主要的產地分為台灣府產區以及打狗產區;濁水溪以南到安平的中間是台灣府產區,茄萣港往南到恆春半島是打狗產區,清咸豊年間,產量是台灣府區較多;打狗區因為氣溫較高,土地較肥沃,甘蔗汁含糖量多而出名。

到了同治年間,打狗區除了原有的優點,產量也超過台灣府區許多,高屏一帶變成台灣糖產的中心,三縣-台灣、鳳山、諸羅等三縣,每年所生產的蔗糖大約六十外萬簍,每簍一百八十斤,烏糖一百斤價帳是八、九錢的白銀,白糖一百斤是白銀一兩三、四錢,而且生意非常好,外銷到全世界各國,本省有一句話「第一傻,替人選舉運動,第二傻,種甘蔗呼會社磅(台語)」。

日本統治台灣時期,從一萬六千餘甲擴充到三萬甲,並且積極從事品種改良,沒有幾年的時間,產量提升至一倍以上,不但實現了日本人-『工業日本,農業台灣』的計劃,南糖北米更加是出口的主要產物也賺了不少外匯,日本人甚至用充足的資金併吞農民私管的糖廠,強迫收買土地,在各地創立製糖會社,獨佔台灣糖業的生產與貿易,並且強迫農民加入會社,替資方種植甘蔗。

日本時代的製糖會社,除了是蔗農利益的剝削者,更加時常偷斤減兩,任意降價以及不合理的肥料配給…等等手段迫害蔗農,所以民間有這句-『第二傻種甘蔗呼會社磅』的諺語出現。

台灣光復初期,南糖北米仍是島上經濟的兩大命脈,石油危機之後,外銷的能力已經漸漸減弱,獨霸台灣糖業市場的台糖公司,又因為內部的種種問題,業務一直衰退,對於近在眼前的香港市場,竟然無能力外銷,原本主要的外銷市場,像日本、韓國以及東南亞等地也漸漸失去競爭力,加上國際糖價長期不好,台灣糖業開始沒落,台糖公司就變成不務正業的公司,改製沙拉油,養豬賣豬肉,往其他方向求發展。

土地肥沃,氣候適當的台灣,所生產的甘蔗不但大支,而且甜度高,早就國際注目,現在甘蔗沒有人要種植,並不表示這項鎮台之寶沒有翻身的本錢,關鍵是在於政府要怎樣善待台灣的蔗農而已。

如果有一天,台灣三百年種植甘蔗的歷史,只能在博物館看得到,如此一來,每一項陳列的物品,絕對是心酸比甜美多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