介紹三首恆春民謠,第一首,恆春耕農歌,第二首,台東調,第三首,生蚵仔嫂,先來看恆春耕農歌的詞: 「一年過了又一年,冬天過了又春天 田底稻仔青見見,今年定著是豐年 水牛赤牛滿山埔,看牛囝仔唱山歌 青年男女犛田土,頂坵下坵相照顧」(台)…….台語歌很少有用耕農這樣的字 耕農看起來就知道是北京話翻過來的,己經國語化,正好這邊的詞是最原始的詞,這首經過修改過的,變成國語化的台灣民謠,取名耕農歌,歌詞如下: 一、一年容易又春天,撓土種做忙田邊,田裡秧苗油綠綠,家家戶戶卜豐年 二、東鄰荷鋤上山崗,西鄰趕牛下池塘,哥哥犛田嫂播種,汗珠如雨滿衣裳 三、牧童晚歸把歌唱,閃爍星星半隱藏 ,今天做完今天事,且看織女對牛郎」(國) 這首國語化的新選歌謠在國小音樂課本中列為台灣民謠的教材,我看來是不倫不類,因為曲是台灣民謠,詞卻充滿外省味,失了台灣味,不三不四,原因何在?這和當時政府排斥台灣文化有關,目前因為教科書的影響,所以這首歌有台語、國語二種版本,台語應該叫做恆春小調,國語叫做耕農歌 台東調,三聲無奈,生蚵仔嫂甲恆春小調,曲調同,詞不同罷了!諸位觀察一下,係因本宗同流的關係,現在我來介紹台東調,台東調亦稱恆春民謠,這首歌是早年恆春人移民去台東,恆春人開拓東部一首心靈寄託,和自我安慰的思鄉曲,這四首歌都是由台東調演變來的,這當中像恆春耕農歌的原來台語歌名叫什麼,己經失傳無處可考,生蚵仔嫂的音樂是由台東調的二句型變化來,就像「來去台東花蓮港,路頭生疏呀喂,不八人(識人),希望阿娘來疼痛,疼痛阿哥呀喂出外人。」(台東調) 「別人的阿君呀是穿西米囉,阮的阿君呀是賣生蚵,人人叫阮是生蚵仔嫂,要吃生蚵呀喂是免驚呀沒」(台) 另外一首也是台東調的三聲無奈,是和那首恆春調的耕農歌同一種歌路,只是經過俊英加味,加些味素而己,舊瓶裝新酒罷了。台灣文化的學者,並沒將「生蚵仔嫂」列為文化資產,因為他不是創作性的民謠,而是借別人的曲像拼裝車,但是生蚵仔嫂在國內受人歡迎,百聽不厭,卻是事實,生蚵仔嫂是郭大誠作詞,1970年發表,25年前,歌詞是描寫蚵女的心聲,親切、自然而且勸人惜緣、打拼,那句「運命好歹免計較,若有認真會出頭」,寫的貼切踏實,人雖然要認命,但是不要屈服運命安排,命運就算不好,但是打拼可以改變命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