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首補破網是李臨秋作詞,王雲峰作曲,是光復初期的作品,補破網雖然以情歌的方式發表,但是當時台灣剛剛光復,台灣人就經過一場悲慘苦難的二二八事件,大家都滿腹悲情,活在白色恐怖的日子,這首歌當時很多人唱,台灣人有冤沒塊訴(台),有苦沒塊出(台),心都迫碎了,但是還是得忍辱偷生活下去,所以大家唱這首補破網的心情特別悲傷,大家都將台灣形容成像補網:因為台灣已經殘碎不堪,但是也要用信心補起來,歌詞中那句”天河用線做橋板”,”天河”與台語的”縫好”是同音,這麼好的歌詞,也只有李臨秋才有辦法寫出來。 台灣早期的流行歌,以望春風、四季謠、人道、補破網等最受歡迎,而這些流行歌曲都是李臨秋作詞的,當年有一句話稱讚李臨秋: “凡有井水處,就有歌李詞”,可見他受歡迎的程度已經是無人能比。 李臨秋在一九0九年四月二十二日,出生在台北”牛埔仔”(以前是大稻埕人的公墓,因為看一些牧童常去那個地方放牛,所以那邊的人叫做”牛埔仔”)他”公學校”(小學)畢業後,家裡就經濟不好,所以他沒升學去外面工作,在大稻埕的有錢人陳天來所開設的”第一劇場”以及”永樂座”服務。 “第一劇場”與”永樂座”在日本時代是台灣同胞專屬的電影院,李臨秋因為每天所接觸的是五花十色的人物,所以他對”娛樂事業”頗有心得。一九三二年台語流行歌曲開始風行時,他就以”懺悔”,”倡門買母”二首電影廣告歌曲進入歌壇,一九三三年他寫望春風以後,更加轟動全省,一九三七年,以望春風為題,寫一部電影劇本。 李臨秋雖然是在歌壇成名,但是他是”醉翁之意不在酒,因為他有一份安定的職業,所以寫詞的稿費,都拿去喝酒,稿費變酒費!到老的時候,他身體的健康情形變差,就是被”酒”所害。一九七九年(民國六十八年)二月十二日、李臨秋因為肝病死在大稻埕的西寧北路86巷的家中。在要出殯的時候,有一幅聯字: 望春風,傳族聲,傳萬世。 補破網,補民心,補人間。 這幅輓聯道盡了李臨秋在台語歌謠創作的地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