創立台北協和婦女醫院、創辦台灣第一本專業婦幼類雜誌《嬰兒與母親》……人生上半場過得豐富精采的林經甫,第三人生對他而言,也是一段從抗拒、面對到放下的過程。2017年,他當起「時尚老人」YouTuber,用自己的例子打破大眾對於「老」的框架,想告訴大家即便身體有病痛,依然可以擁有感受快樂和幸福的能力,挺直胸膛、自信優雅地走到人生最後一刻。
有人說,「人生的10%,在於如何創造;剩下的90%,在於你如何接受。」可我認為剛好相反:「人生的90%,在於如何創造;剩下的10%,在於你如何接受。」
面對「老化」這件事也一樣,當你選擇「活躍老化」、「優雅老化」時,首先就要建立「不服老」的信念。
為高齡化找解方 維持三力生活、避免失能臥床
我們該如何找到一個積極有效的方法來改善健康、延緩老化、降低疾病風險,才能避免臥床、成功地老化,為台灣高齡化問題找出解方?
我開始往預防醫學的方向思考,歸納出三個亟需重視的要素:維持體能、訓練腦力、活絡人際關係,也就是我一直在推動的三力生活:腦力、體力、社會力。
第一個是腦力。
老人失智症是臥床原因的第一名,所以要想辦法避免腦力退化,有一個信念是:保持好奇心、樂於學習,什麼都可以去嘗試。
生活中有太多可以經驗、思考、學習,心態上要永遠把自己當成學生,不斷地探索學習、延伸生活觸角,投入你所熱愛的事,自然能延緩大腦退化,為你的人生創造更多可能性。
第二個是體力。
中高齡者發生跌倒或者肌肉、關節、脊椎有狀況的人太多了,要預防這些狀況,就要強化體能與肌力,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,設定運動目標,並開始認真執行。要活就要動,運動是延緩失能與老化的良方,不管到幾歲都不要停止。
最後是社會力。
社會力就是社交活動、人際關係,包括:家人、朋友、夫妻、親子、同事、社群等關係。社交生活對年長者的身心健康非常重要。透過社會連結的過程,可以結交朋友、拓展人際關係、增強個人資源,同時獲得自信、快樂、成就感及自我價值感。
研究證實,社交活躍的人通常擁有較佳的健康狀態、智力及記憶力,可降低失能或失智的風險。可見社會力、體力、腦力三者互為影響,缺一不可。
誰沒有病痛?積極控管疾病 享受每一天
人不用要求自己都不生病,50歲以上的人多多少少都有些病痛,重要的是,學會與疾病共存。
很多人看我精神奕奕,都以為我身上沒什麼疾病,事實上,幾年前我才動過心臟、腰椎手術,這些都算是職業病。
我也有糖尿病,糖化血色素(HbAlc)曾飆破10(正常值為4∼5.6%),後來使用胰島素、運動加上飲食控制,幾年下來,糖化血色素、飯前血糖值都很正常,最近半年,糖化血色素甚至從8.4%降到6.2%。這讓我更確定高齡者是可以與病共存的,力行三力、心情愉快,是老人生活最重要的健康基礎。
身體有病痛,依然可以擁有感受快樂和幸福的能力,活出好的生活質量。不不是有病,天就會塌下來,即使今天你坐在輪椅上,還是可以好好生活,但切記不要讓疾病擴大,導致需要仰賴他人的照顧,能夠自主照顧自己是最重要的目標。
老人健康與否的定義,不是看慢性病的數量,而是生活自理的能力。我的觀念是:積極生活、實踐三力就好,預防本身就是一種治療。從預防醫學角度,已有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,不管你是癌症或其他慢性病,都不要太在意自己生了什麼病,診斷一旦確立,就從生活中去面對,只管認真地走三力的方向,好好生活,就可能逐漸康復、不再惡化。
面對糖尿病,我很清楚自己的方向。因為甜對我依然有致命的吸引力,人家在吃提拉米蘇,為什麼我不能吃?所以我和醫師商量:「我不是要治療糖尿病,而是要生活。」他很同意我的觀點,我們的約定是,只要我的指數不超過多少就及格,在這個標準下,我依然能好好享受美食。並不是有糖尿病就不能吃自己喜歡的食物,而是在量上控制,並多選擇對血糖控制有益的食物。
在與疾病和諧共存的過程中,我找到屬於自己的健康生活法則,從而更懂得感恩,更珍惜活著的每一天。美國新一代作家羅伯特.M.德瑞克(R. M. Drake)說:「在發痛的身體裡面,存在著更美好、更強大、更真實的東西。」饒是如此啊!
轉載自 元氣網